揚州富春包子
揚州富春包子是江蘇揚州的特色傳統(tǒng)名小吃。始于1885年的“富春”是老字號知名品牌,生產(chǎn)的富春包子具有揚州地方特色,選料講究,四季有別,制作精細,甜咸適度,造型優(yōu)美。 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,在揚州品嘗富春包子后連連夸贊:富春包子名不虛傳。三丁包子,曾獲國家“金鼎獎”并被評為“中華名小吃”。
簡介
富春包子以其精美手工技藝和傳統(tǒng)發(fā)酵方法獨樹一幟,純正的口感和自然的面色符合現(xiàn)代人的健康需要。很多影視大腕、奧運冠軍及各界賓朋贊不絕口。全國“金鼎獎”和“中華名小吃”等殊榮更令三丁包子、蟹黃包子、五丁大包、千層油糕和翡翠燒賣等聲名遠播。
由來
富春茶社比較初并不是茶館,而是一家“花局”,即現(xiàn)今說的花圃。清末揚州素有“千家養(yǎng)女先教曲,十里栽花算種田”之風。
1885 年(清光緒十一年) 揚州人陳靄亭租賃得勝橋巷內(nèi)十幾間民房和幾分空地,創(chuàng)設(shè)“富春花局”,栽培四季花卉,創(chuàng)作各式盆景應(yīng)市。到民國初年,富春花局為揚州商會會長周谷所得。周谷擔心自己年屆七十的老父周穎孝天天上茶館影響自己的聲譽,便聽人建議,在自家花局里自辦茶館,專供老太爺和朋友享用。茶社開張后,改名為“藏春塢茶社”,后又改名“富春茶社”。富春茶社聲名在外,鹽商士紳文人墨客常常錯身而過,賞花、品茗、弈棋、吟詩,盡得風流。因除供應(yīng)茶水外,又請來了高手師傅,雇用堂倌、伙計,增加供應(yīng)包子、點心等,生意愈發(fā)興隆。
外形
富春的包子,口似魚嘴,形如荸薺,上面波浪式皺褶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朋友說有三十多個,不信可以現(xiàn)場數(shù)。著名的三丁包子倒是被改了蟹黃包子,內(nèi)容雖改,形神卻不改,一層包子皮,里邊裝滿的是流汁,流汁自然不好狼吞,于是人手一根吸管,插下去,先吸一口,果然蟹黃味撲上來,香得讓人想起江南九月千里煙波。友情提示,一定要轉(zhuǎn)著吸,一直把包子吸得只剩下一張皮才罷,不然汁未干,張口一咬,容易鬧出笑話。
制作
富春包子中比較出名的屬三丁包子,就以三丁包子為例說說它的做法:
三丁包子是揚州的名點,以面粉發(fā)酵和餡心精細取勝。發(fā)酵所用面粉“潔白如雪”,所發(fā)面本地軟而帶韌,食不粘牙。富春茶社一直保持這種發(fā)酵的傳統(tǒng)特色。所謂“三丁”,即以雞丁、肉丁、筍丁制成,雞丁選用隔年母雞,既肥且嫩;肉丁選用五花肋條,膘頭適中;筍丁根據(jù)季節(jié)選用鮮筍。三丁又稱三鮮,三鮮一體,津津有味,清晨果腹,至午不饑。以這三丁作餡,鮮、香、脆、嫩俱備,肥而不膩。
三丁包子(肉餡) 品評要訣:雞、肉、筍三種原料按1:2:1的比例搭配,要求雞丁大、肉丁中、筍丁小,顆粒分明。肉要選五花肉,過肥過精都不好;對雞肉的要求是肥嫩,講究的一定要選用隔年母雞;筍則是越新鮮越好,能吃出脆嫩的口感才算合格。
相關(guān)名點
富春包子之后,揚州十大名點也全部上齊:千層油糕、雙麻酥餅、翡翠燒賣、干菜包子、野鴨菜包、糯米燒賣、蟹黃蒸餃、車螯燒賣、雞絲卷子。尤其是那千層油糕通體半透明,十分柔韌,層層相疊又層層相分;翡翠燒賣以綠色菜葉為餡,餡心綠色透過薄皮,形如碧玉。據(jù)說這兩者是揚州面點的“雙絕”。千年古城中有如此美味,這風流絕非浪得虛名。